学校部门
当前位置: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 ” 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经过了数年广泛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之后,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了2005年秋,初中和小学起始年级基本进入了新课程体系。新的课程改革从理念到行动都带着强烈的变革意味,对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理论体系及课堂教学实践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不仅引起教育理论的深刻反思与重建,而且对每一位以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教育日常生活的一线教师来说,既是发展机遇又是严峻挑战。

新课程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价值与尊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

    2、学校现实的需要

我校创办于2013年,地处乡镇和城市的衔接点上,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学区内的家长大多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对学校和教师的期望值比较高,学生也比较有思想,有个性。鉴于地域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家长的高期望,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以“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为办学理念,尊重孩子,崇尚孩子个性发展,坚持育人为本,让课程追随孩子,把校园还给孩子,办孩子向往和依恋的快乐家园、学习乐园。基于此,原有的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家长的期望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态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迫在眉睫。如何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使课程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体验成长、提升生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俱乐部是一种新型的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校本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发展技能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通过远足、手工制作、影视欣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上学,享受上学。

2、通过课题研究,聚焦教学,立足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策略,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系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通过课题研究,发展教师特长,鼓励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生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通常指生物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和生活状态。本课题中的生态指学生在校园内的生存、生活状态。

2、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生态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自然环境优良,物质、能力、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活动、休闲功能与一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本课题中的校园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学为指导,以生为本,创设生态化的学习、生活文化系统。

3、五生课程:“五生”是生存、生命、生趣、生活、生长的总称。本课题中的五生课程指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存课程”,体验成长、提升生命的“生命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趣课程”,洋溢和谐、平等民主的“生活课程”,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生长课程”。

4、生成:具有长成、形成、养育等意思。本课题中的生成有生长和建构的意思。

5、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 “五生”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着眼于教育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理,依据生命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观点,以“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生趣”为主线,尝试建构、开发与实施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顺应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体验成长、提升生命的五生课程,构建生态化的校园文化。其中,各种类型的学生俱乐部或社团作为这个文化系统的实施平台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外关于五生课程的研究现状

根据百度和知网搜索的结果,国内外极少有“五生课程”这一方面的研究资料。以“五生课程”为关键词分别搜索到了江苏省射阳中学提出的五生课堂、沛县教研室提出的打造“五生·三权·五步”生态课堂、常州金坛市水北小学提出的“五生课堂”。沛县教研室提出的打造“五生·三权·五步”生态课堂的“五生”是指生命、生境、生动、生活、生发;常州金坛市水北小学提出的“五生课堂”的“五生”是指生命、生本、生态、生活、生动。射阳中学提出的五生课堂与我校提出的五生课程的“五生”最为贴近,均是指生存、生命、生趣、生活、生长,都强调和谐、民主,贴近学生实际,体验成长、提升生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不同的地方,江苏省射阳中学的五生课堂更注重于课堂。而我校提出的五生课程,偏重于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注重的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

2、国内外关于校园生态文化的研究现状

校园生态文化概念的提出源于生态学的内涵。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 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977年,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出版了《学校生态学》;华盛顿大学古德莱德主编的美国教育协会第86期年鉴的主题为“学校革新的生态学”;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则多年来坚持研究生态危机给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美国加州成立了伯克利生态学方法读写学习研究中心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兴起“生态潮”。学界已出版关于教育生态的多部专著,多篇关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论文公开发表。这些论著和文章涉及到教育的宏观研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学校制度等)和微观研究(大学学术、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环境等)。国内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对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上,确定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探索使教育生态学真正成为具有科学性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假设和重点难点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开发并实施“五生”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力图发展学生的技能,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和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模式,助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通过本课题实施,实践学校“师法自然、合群乐思、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全新观念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实现学校课程设置类型的多元化(分类)、课程的多层次化(分层)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推进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构建生态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我校办学品质。

2、研究内容

1)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 “五生”校本课程的文献研究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等,同时结合已有的比较成功的校本课程实施的案例,为我校实施 “五生课程”的开发和构建提供思路和方向。

2)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校本课程的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了解我校教师的特长,对课程、校本课程的观念,以及教科研的态度与能力。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要开设的五生课程的具体项目。

3)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课外活动或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五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尝试开发体验成长、提升生命的“生命课程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存课程系列”、洋溢和谐、平等民主的“生活课程系列”、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生长课程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趣课程系列”。

小组研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商讨解决措施,并不断调整、改进和总结,同时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实施相应的课程更合理,哪些课程可以实施学科内整合,哪些课程可以实施学科间整合,哪些课程可以实施超学科整合,怎样实施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等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实施五生课程,并把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文字。

4)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校本课程的操作系统构建、评估与交流

对开设的俱乐部或社团活动进行总结评估,构建具体的操作系统,形成五生课程系列。开设五生课程的对外展示活动,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专家进行交流展示。撰写相关方面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扩大区域影响。

3、研究假设

(1)立足校本,着力于课程的校本二度开发

构建具有全新观念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实现学校课程设置类型的多元化(分类)、课程的多层次化(分层)以及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主、和谐的发展。开设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根据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聚焦课堂,实施优质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层面,需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教学即研究”的改革策略,鼓励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 

4、研究重点

1)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校本课程的操作系统构建、评估与交流

5、研究难点: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中生成“五生”校本课程的操作系统构建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并进行分工。向课题研究小组介绍课题研究的思路、目的以及初步的设想,学习有相关文献。同时,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和校本教研制度,制定课题研究的整体规划,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对学校教师进行调研,本着自愿申报的原则,以课外活动或俱乐部的形式开设课程项目,并记录好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共同商讨解决措施。继续文献研究,尝试五生课程的活动实施,并不断调整、反思、研讨、改进,并把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文字,初步构建俱乐部活动的操作系统。再次实施、改进已经开发的五生课程项目的实施,形成五生课程校本系列,开设对外展示交流活动。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推广。

(二)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18.102019.0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有相关文献,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和校本教研制度,制定课题研究的整体规划,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2、第二阶段(2019.022019.06):调研学校教师的特长,根据教师特点和学校特色,以课外活动或俱乐部的形式开设课程项目,并记录好存在的问题,小组研讨,共同商讨解决措施。

3、第三阶段(2019.072020.02):继续文献研究,尝试五生课程的活动实施,并不断调整、反思、研讨、改进,并把相应的校本课程形成文字,初步构建俱乐部活动的操作系统。

4、第四阶段(2020.032020.10):再次实施、改进已经开发的五生课程项目的实施,形成五生课程校本系列,开设对外展示交流活动。搜集整理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进行推广。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现代教育思想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竞争的实质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至关重要。但是,在长期的基础教育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得到体现,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长此以往,最终必然会影响我国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失去与强国竞争的能力。因此,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重视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面向全体,促使每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全体学生的发展。二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差异,注重个性的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进入九十年代,以皮亚杰为重要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构建的,而不是由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认为影响认知发展有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化,同化是学习者把外界的刺激和信息整合到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化是个体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特定的刺激情境的过程,同化与顺化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前者主要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后者则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高级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逐步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 10 \* GB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要用探索、发现等方法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要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已知的内容加以比较和联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启发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3、因材施教原则

在瞿葆奎先生主编的《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卷中,于永川在概述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时,将因材施教作为第一条教学原则。在论述了孔子、孟子、墨子的相关论述之后,于永川概括到: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总之,要知人善教

毛礼锐将因材施教作为儒家的教学基本原则。他同样基于《论语》的分析对因材施教的内涵有所概括。

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论中的一个著名原则。这条原则所包含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先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志向和才能,其次是如何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学,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的作用。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阅读、整理、分析有关“校园生态文化”、“五生课程”和“校本课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同时确保研究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

2、行动研究法:构建五生课程基本体系,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和改进,边行动边研究,最终形成五生课程校本系列。

3、分类研究法:将总项目分成若干项目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并相互借鉴。

4、实验研究法:通过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大力开展观摩活动,并认真讨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

5、经验总结法:结合项目研究,定期或不定期总结做法、体会,并撰写文章。

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

    1、本着“面向全体,促使每个学生的发展,强调全体学生的发展”的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立足点,重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多方面的差异,注重个性的发展,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生趣”为主的基于生态化的“五生课程”理念为引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生态化的校园文化。

     2、以教学有效性为重点,紧抓教学常规,聚焦教学,立足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生态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策略。开展“基于生态课堂的交互性教学过程”,推进校本研训一体化,全面推进学科建设,推进教学创新策略。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根据百度和知网搜索的结果,五生课程的提出,我校是首创,五生课程的提出,本身就是一项创新。

1.构建新的能走向未来的课程价值观念。课程价值观念,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只有确立了课程价值观念,课程整合才会成为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

2.重选内容。树立基于生活、生命和生长的大课程观。课程整合要体现综合性、多样化。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的有机统一。

3.重构模式,实现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互相补充。

七、研究进度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进度

2018年9月,确定课题研究的大致方向,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下载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

2018年10月,初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研读知网上的文献,在学校图书馆查阅与课题相关方面的书籍,进行文献研究,完成课题申报。

2018年11月,确定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向课题小组成员介绍课题研究的初步思路。建立课程管理网络和校本教研制度,制定课题研究的整体规划,为课题研究提供制度保障。

2018年12月—20193月,进行文献研究,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在课题组内部研讨、完善课题研究的思路。

2019年3月,在学校内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调研学校教师的特长,根据教师特点和学校特色,以课外活动或俱乐部的形式开设课程项目。完成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并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研究的思路,确立课题实施方案。

敔山湾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汇总

生存课程

水果拼盘、三角插、远足拉练、烹饪

生命课程

注意力训练课程、芙蓉花开心理课程、思维导图课程

生趣课程

涂色、剪纸、轻超彩泥、线描、五子棋、彩塑英语小报、电脑小报、舞蹈、水墨丹青绘画、足球、武术操、合唱、啦啦操、篮球、羽毛球、围棋、乒乓、线描、超写实绘画、简笔画

生活课程

民族风俗、飞行棋、影视配音、手工贴画、剪纸折纸、绿植研究、五子棋

生长课程

故事、数独、绘本阅读、美文朗诵、钢笔字、思维训练(1-9年级)、英语演讲、快乐写作、英语口语、观影、英文电影赏析、Readers’ Theatre

(二)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课程建设管理网络构建

表格

2019.12

论文

论文

2019.12

五生校本课程操作系统构建

文字

2019.12

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教材

2019.12

最终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0.10

校本课程系列

校本教材

2020.10

课题研究论文集

论文集

2020.10

  八、研究基础、参考文献与保障条件

(一)研究的基础及保障条件

1)课题研究主持人分别是学校校长和教科室主任,有较广泛的人力资源,可以申报到足够的科研经费,保证课题研究进行并顺利结题。

2)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在教育实践一线、教学科研能力丰富的优秀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已经具有良好的科研技能。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校从制度上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先后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定。并将课题的发展纳入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使课题的发展得以健康有序进行。

3)我校十分重视教研开发建设,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健康的科研氛围为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而且学校每年都增添一定的图书、期刊及影像资料。

(二)参考文献

百度和知网检索了五生课程、五生课堂、校园生态文化相关方面的文献。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初步构建了五生课程体系,开发并实施了部分校本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1、戴翰林.《五生课堂的理论与实践》[M].线装书局出版社,2012,10

2、曹寿荣.巧用案例教学构建通用技术“五生”课堂[J].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3.5

3、张红.高校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J].教育技术装备,2010.11

4、陈小燕.浅谈生态化校园的构建[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5、高向如.生态教育理念下构建“五生课堂”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 科教导刊,2015.10

6、陈永正.“五生”: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6

7、曾小妹.小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初探[J]. 小学时代.教师,2012.1

8、王建良.论校园生态文化的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9、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10、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

1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 [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6

  12、丁静.新课程理念下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中学生物学,2006.3

 

 

 

学校地址:江阴市敔山湾新城牡丹路68号

联系电话:0510-86390502

邮箱:yswsyxx@sina.com

版权所有: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苏ICP备14016595号